上焦乃阳居之地,而阳以降为顺。因此,上焦之病,直接原因通常是“阳不敛降”。所谓“阳不敛降”,主要是指居于上焦的胆、胃、心、肺四个脏腑(及其经络)之气,以及由上往下的足太阳膀胱经之气。即,主要的是“4+1”的脏腑经络之气不降。本文简单介绍一下它们各自表现出来的病象和原因(具体的经脏症状,参拙作《疾病诊治旨要》)。
1.足太阳膀胱经。“太阳主开”(《灵枢·根结》),病了就不“开”;不开就是“闭”,即人身之气与外界之气的“出入”被阻断了。通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无汗、气逆、气喘、浮肿等。而太阳经的本气是“寒水”,病了还要现出它的原形,所以又可表现为“寒”(恶寒)。这条经络在人体的最外层,它发病的癖性是直接关了其他五脏六腑的店面,让大家跟它一起歇。该经疾病的舌象,一般表现为舌苔色白或薄白。
顺便说说手太阳小肠经。手足两条同名经络是相连的,并且通常以足经为主,但因为所属的脏腑不同,因此病象也不同。手太阳小肠经的本气是丙火,病象主要表现为大便溏稀或水样、色鲜黄、臭味重,即“火热”之象。当是之时,舌尖通常是鲜红或深红的。小肠经的病是不升之病,不属本文要说的范畴。
2.足少阳胆经。这条经脉是上焦乃至全身各经脉中最特殊的一条。它如果顺降了,就是人体的第一功臣(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:“凡十一脏,取决于胆也。”简单说,它是人体肾气、肾阳的直接补充来源)。问题是,它动不动就逆上,是上焦多种事端的罪魁祸首。该经发病的舌象,一般表现为舌质鲜红、深红或绛红,即血热。它的影响表现为:
(1)克金。如果它的化气(相火)侵克肺金,则将导致出现肺热的症状,并可进一步导致出现咳嗽、气少、气短、气虚等症状。
(2)侮金。如果它的本气(木气)反侮肺金,则将导致出现肺部刺痛的症状(木气枯硬的缘故)。胆木侮肺,即便有其他症状,“刺痛”一定是少不了的,无论这种“刺痛”是严重还是轻微。
(3)相感。如果它的化气(相火)传至胃土(“火就燥”的缘故。足阳明胃经随手阳明大肠经之气化为燥气),那么就是胃热,出现胃中烘热、大汗、大渴、易饥,乃至大小承气汤证等大便秘结的症状。
(4)克土。如果它的本气(木气)侵克胃土,那么将出现胃刺痛、胃隐痛、胃区硬块盘结、呕吐等“痛”“硬”“吐”的病象。
(5)自虐。即足少阳胆经自己的症状,如胁下痞硬、胁下苦满、胁痛、干呕等。
至于胆经逆行,到底会引发什么症状,这个要看患者禀赋(即天生的体质短板),以及当时的身体状态(如是否有肺、胃的基础病等)。
顺便说说手少阳三焦经。三焦经的本气是相火,病了就是“火热”之象。主要表现为膀胱热,即小便黄赤,重者可导致小便淋沥、癃闭。这是三焦相火不藏而陷于膀胱的缘故,也属不升之证。
3.足阳明胃经。这条经络如敦实憨厚之人,一如它“戊土”的本气。它的病象,一般像人的“生闷气”,不闹腾。但它一病,心胆肺的经脏之气一般都下不来,饮食也下不来,而大便也出不去。一个字——“堵”。正常体质的人出现胃病,通常表现为大便秘结。这是因为胃经经气随大肠经经气化为燥气的缘故。其舌象是干燥的,若有舌苔,必定是有裂痕的;苔色往往是黄的(少数可见灰或黑,那是寒水伤了)。
需要在这里穿插进来强调的是,同向的三条经络是“一条绳子上的蚂蚱”,它们是相互影响的。如果胃经不降,通常胆经也不降,并且胆经这个经常“跳”、“跳”得最凶的伙计往往还会趁机落井下石。所以,胃气不降的大便秘结,往往是热结(条状或大块状,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下文所说的“粪如羊屎”的小颗粒大便),以及伴见前文足少阳胆经“相感”“克土”部分讲到的“热”“痛”“硬”“吐”等症状。
简单说说手阳明大肠经。这条经络的病象主要是大便秘结。但是,如果大便的颗粒小如羊屎,那么,则宜结合舌象及其他症状,深入诊查是否中焦湿盛所致。也属不升之证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